注册

了张雪峰的大模型抢不饭碗

2025-07-04 09:34:21用金 
  • 腾讯QQ
  • QQ空间

文 :互联网江湖 作者 :刘致呈

又是大模的饭一年高考季  ,不知各位牛马的型抢雪峰工作和当年报考的专业还有几分关系?

回想当年的同学们 ,学了国际金融的不张胖子张三,现在的大模的饭保险卖的风生水起;学土木的李老四,已经是型抢雪峰某地区的销售一把手 ,当然 ,不张这两年快成光杆司令了。大模的饭

最贴合专业的型抢雪峰是学考古的王五,当时理想是不张亲手挖出夏朝玉琮 ,如今在古玩一条街支了个小摊,大模的饭人更瘦了 ,型抢雪峰可那气质颇有些仙风道骨 ,不张倒是大模的饭逍遥自在。

开个小玩笑 ,型抢雪峰不过相信有不少朋友看过搞定复杂代码外卖小哥,不张国外名牌大学回归基层(街道办)的,前者可能是段子 ,后者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了 。

艺术源于现实,多数人18岁毕业那天,似乎都没有想好将来的人生路该如何走。

这个问题 ,张雪峰这几年给了年轻人答案 。今年,提供答案的又多了一位,他叫AI大模型 。

但如此重要的人生时刻,AI真的能胜任吗 ?

//志愿填报,大模型的练兵场

我们从技术条件和市场竞争两个维度来看 。

首先从AI大模型的底层技术看,需要庞杂的使用场景 ,堆彻大量的数据才能训练出优质的产品。

志愿填报就是一个不错的磨刀石 ,这里有海量的数据和高频的应用场景 。

有数据显示 ,每年高考期间 ,超过95%的高三考生及家长都会使用百度查找相关信息及服务,总搜索及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 。

所以现在大厂们都去抢志愿填报这个应用场景 ,一是想要在垂直领域做出尝试,而且理论上它的数据是相对垂直的,相对来说开发的难度其实并不高。根据去年市场调研数据 ,虽然使用体验极差,但不少做教育的企业也能开发出志愿填报的产品。

二是可以积累技术,高考的志愿填报需要极其精准  ,用户所产生的真实使用数据,对于提升大模型理解复杂任务  、适配地域规则、识别用户偏好等能力具有极大价值,能反哺模型训练 。

这也是一个大规模的可以复用的开发场景 ,不仅需要理解用户的多场景需求 ,还需要调用大量结构化数据 ,是对Agent或大模型“实战能力”的检验 。

任何新兴产品的开发都一样,必须有实战,干中学,有应用场景,才能不断的迭代技术 。

现在大模型一个比较大的短板就是会出现幻觉,虽然是垂直的数据,但是有时候还是会给出啼笑皆非的答案。

这里就引申出第二个市场的维度 ,铺天盖地的宣传,垂类数据的投喂 ,这都需要资金 。而且就线下市场的统计数据来看,近两年虽然十分火爆  ,天眼查APP显示,仅志愿填报这个词条 ,就注册有2000多家公司  ,但是总的市场规模也就10亿左右。

那赔本赚吆喝的大厂图个啥 ?很明显,是流量 ,是增量的用户。

目前可以说是通用大模型的元年,也是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第一次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 ,能够自由的进入互联网世界 ,对互联网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妥妥的增量用户。

大模型的竞争者众多 ,一般人也就留一两个在手机上 ,一旦形成习惯 ,用顺手了,和淘宝 ,京东,美团等APP一样  ,可能就不会再更换了 。

这和婴配奶粉抢占婴儿的第一口奶很像,养过孩子的都知道 ,给孩子换奶粉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,他们虽然小,但是对口味的认知比较执拗,所以很多母婴店都会针对新生儿做活动,以求能第一个让孩子尝到自家品牌的奶粉。

高考志愿填报就是通用大模型给当代年轻人的“第一口奶”,谁能抢到 ,谁能服务好 ,就能拿到年轻人手机APP的“房产证”。

但其中难度也不小 ,高考的志愿填报对绝大多数人是个重决策 ,考生一定会货比三家,多问多看。

此外 ,志愿填报决策虽重 ,但没有延续性 ,是短时间爆发的流量 ,想把用户留下并不容易 ,所以到最后,还得看产品力 。

免费的模式其实也是一个砸钱给用户的行为 ,但转化率确实还得看产品,比如当年在春晚砸了几十亿的百度APP,但从用户事后的反馈来看,都是对APP的不满意 ,比如度小满等等,留存率据说只有2%  。

另外  ,就算真的留存下来了 ,这批新加入的年轻用户,将来如何变现也是个问题  。

比如B站,年轻的客户群体就决定了 ,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不高,且对产品要求比较苛刻 。想要维持调性,就限制了商业化的发展速度,或者说 ,年轻用户的转化性价比不高  。

综合来看,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用户的转化 ,大厂还在探索阶段 ,那在将来 ,技术成熟之后,线上的大模型真能取代线下的张雪峰们吗?

//同一个赛道 :两条不同的商业逻辑

过去张雪峰的卖点是什么 ?能提供什么?结合大模型的情况 ,我们做一个对比  。

一是专业性

能让家长和孩子对未来的专业  、就业情况能有个大概的了解 ,不只是蒙着眼靠分数报考  。

具体来说 ,因为每个省份的情况都不一样 ,市场上缺乏十分全面的报考、就业数据,而专业志愿规划师会长期积累自建信息库。

这些规划师 ,每年都会去一线做专业的调研,从用人单位的偏好,到院校的专业人数情况都会照顾到,从而形成一个数据库 ,这套调研数据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竞争力。

但是大厂的数据目前还是来自于公开的渠道 ,虽然广泛,但是深度完全不够用 ,形不成有效的结论。

在这个数据本身就没有优势的情况下,大模型还有个产生幻觉的短板 。

举个现实的例子,之前出现过AI推荐的学校在该省份并无招生计划 、推荐院校与用户所选目标城市不符 、给排名4000左右的考生推荐冲刺清华 、北大等情况 。

这是分比较高的学生,选择范围还比较小的情况 。

如果分数在中游,则有直接推荐将近200个院校的现象,大有“听君一席话  ,如听一席话”之意 。

产生幻觉这个事,大模型诞生也不少年头了,始终还没解决办法 ,在上半年红杉的闭门会上 ,OpenAI的高管也坦言 ,想要完全消除幻觉并不容易 ,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,这个时间还得靠不短的训练来堆 。

也就是说,短时间内  ,大模型因为技术原因还无法完全替代线下的咨询师们。

二是情绪价值

志愿填报是重决策 ,有些人的一生可能因此就改变了  ,不花点钱 ,总觉得会少点什么 。

举个夸张点的例子 ,比如去看病 ,虽然你腿疼,医生经过自己的经验判断之后 ,告诉你没事,但是你还是想要花钱做个检查,开点药吃吃才会安心。

我们买二手车  ,二手车电商平台给的检查报告单再详细 ,你也会花钱再去找第三方做一个检测 。再比如,我们买二手3C产品 ,为什么喜欢在转转 ,而不是闲鱼  ?很简单 ,转转是C2B2C模式 ,需要官方检测,哪怕贵几百 ,你买的踏实。

对于相当一部人用户来讲,高考志愿填报 ,本质上就跟你买二手车 ,二手3C产品一样,这个钱花出去了 ,心理层面安稳 。

市面上,动辄几万的高考志愿填报 ,之所以那么抢手 ,看重的就是这个心理 ,家长钱掏的越多,心理越踏实 ,越觉得不亏欠孩子 。本质上,跟前几年国产奶粉卖的贵 ,学习机动辄大几千一个道理。

三是使用有门槛

AI是个智能数据库  ,你得主动提问题才行,是被动的 。但问题是问题怎么提才对?很多人都还不会正确的使用AI这个工具 ,别说得出正确答案 。

不然你看市面上很多售卖使用AI工具的课程,为什么那么多人购买?核心是,大模型的应用,也是有门槛的 ,但现在再学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。

报考机构却是主动提问你 ,主动回答你,再圈定几个答案供你选择 ,给你服务到家。

在一些家长的反馈中 ,机构仅仅是和家长沟通就需要6-8个小时 ,需要全面系统的了解你的家庭 、孩子 ,诸如收入、孩子性格 、未来期待等问题,这样才能做到深入了解 。

综合来看,现阶段的大模型报考 ,很像汽车行业的L4无人驾驶技术,技术上看似很接近完全的无人驾驶 ,但还有很大的短板无法弥补;情感上,这是个人命关天的大事 ,完全把车交给电脑,谁也不会放心。

但是反过来想 ,要是能提供情绪价值,加上多数人在报考时 ,其实还是自行做决策 ,AI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的 。

上面我们说到,大厂一定程度上想要抢占年轻用户的心智 ,但实际上 ,这是个使用者和决策者分离的场景 ,最终还是要搞定家长 。

有两个场景可以便于我们理解:

当年一句广告语“今年过节不收礼 ,收礼只收脑白金”火爆全国的脑白金,最终吃的都是老人,但是真正购买的却都是送礼的晚辈们 ,他们可能知道功效没有宣传的好 ,但是只要送出去这就是孝心,老人的情绪价值就给满了。

志愿填报AI的使用者可能还是孩子们 ,但最终的决策者还是家长们。这时候营销的方向最好还是以家长为中心。

但总的来说 ,这虽是场看似交叉的生意 ,实则大厂的AI和张雪峰做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,大厂要的是流量蓄水池 ,张雪峰要实打实的赚到钱 。

这样看似相关实则不同的生意还有很多,比如泡泡玛特和茅台,都能给人情绪价值,但是泡泡玛特爆火后 ,却能影响到的是茅台终端的价格 ,因为黄牛都去炒作泡泡玛特的玩偶。

最终 ,商业竞争本质上还是要回到第一性原理 ,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观察 。

特别声明: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专栏转载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 。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专栏的立场 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。(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@donews.com)

写评论已有0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
提 交还可输入500

财道头条

推荐阅读